“今年的煤炭市場價格下跌比預期來得早、來得急、跌得快、跌得深,煤炭企業(yè)生產經營困難加劇。”在陜西省煤炭運銷協(xié)會副秘書長、業(yè)務發(fā)展部部長韓建華看來,這是今年以來陜西省煤炭經濟的真實寫照。
據韓建華介紹,相對2013年第四季度,今年以來陜西動力煤價格每噸下降了50元到110元。“黃陵二號井5500大卡的優(yōu)質煤,今年年初每噸約330元,現在290元左右。位置再偏僻一些,沒有通鐵路的煤礦,煤炭價格在每噸220元到240元”。
“受煤價下滑的影響,現在陜西煤企效益大幅下降,盈利水平大幅下滑。”韓建華說。
受市場低迷的影響,目前陜西煤質差、負擔重的老煤礦虧損嚴重,煤質好、成本低的現代化煤礦處于微利狀態(tài),煤炭主產區(qū)榆林地區(qū)約半數中小煤礦處于停產狀態(tài)。
產銷平穩(wěn)下的“移庫”
從陜西省煤炭運銷協(xié)會得到的數據顯示,今年前4個月,全省產煤12536.50萬噸,同比減少427.48萬噸;全省累計銷售煤炭11894.06萬噸,同比減少375.94萬噸。
而從此前公布的第一季度的數據看,陜西省產銷量同比都有增長。第一季度全省煤炭產量9311萬噸,增長2.5%;煤炭銷量8744萬噸,增長1.32%。
韓建華認為,從上述數據分析,陜西煤炭產運銷比較平穩(wěn)。在他看來有三個因素支撐了這種平穩(wěn)狀態(tài),第一個因素是陜西煤質比較好。陜西的主要生產區(qū)域是陜北,陜北的煤低灰分、低硫、高發(fā)熱量,符合環(huán)保要求,受市場的影響不是很大。受影響最大的是“渭北黑腰帶”上的煤,因為含硫高、灰分高,不受電廠的待見。第二個因素是國有重點煤礦支撐。第三個因素是鐵路運力相對略有寬松。
但是數據上的平穩(wěn)并不能說明煤企的日子好過。記者從陜北地區(qū)了解到的情況看,煤炭銷售看似情況不錯,其實是存在移庫現象。生產的煤炭都堆積到沿海港口去了,產品并沒有變成商品。
記者又詢問秦皇島港工作人員,得到的回答是,現在煤炭企業(yè)移庫現象確實存在。煤炭調進數量高于調出,導致港口庫存不斷增加。
扛不住的煤礦
在陜西,原來五分之三的煤炭產量來自中小煤礦,而如今這些煤礦大多處于停產狀態(tài)。
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我們這里的中小煤礦很繁多,現在效益差了。”韓建華說。他介紹,現在的中小煤礦資源成本不斷攀高。除了資源成本外,中小煤礦用于安全投入和提高機械化程度的投入也不少,這也推高了煤炭成本。在煤價一路下滑的當下,不少煤礦經營者選擇停產,以減少虧損。
李城(化名)在榆林籌錢買了一座煤礦,現在煤炭市場不好,煤礦也停產了。為了躲債,他現在常住西安。沒辦法還錢,又不想把礦賣出去,他就這樣等著,希望等到煤炭市場好轉的那一天。他說:“現在陜北地區(qū)的煤炭經營者有三種類型,一種是蒸發(fā)了,躲起來了。一種是耍賴皮,就是不還錢。還有一種是抽身較早的,現在轉型干別的了。”
除了處于“休眠”狀態(tài)的中小煤礦,煤質差、負擔重的國有煤礦日子也很難過。
鴨口礦,這里是當年路遙寫《平凡的世界》體驗生活的地方。這座有著1500多名職工的老礦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。井口的煤場存了六七萬噸煤,已經滿了,再出煤就沒有地方放了。由于這里的煤硫分高、灰分高,雖然每噸只賣100多元,仍然難覓市場。
記者問:“煤賣不出去干嗎還要生產?”一位負責人回答:“礦井生產著才能從銀行貸款,要是停產了銀行是不會給你貸款的。”
煤炭市場低迷,往年生意興隆的私人煤場也冷清了。
蒲白縣高陽鎮(zhèn),記者看到有10多個煤場。在一位山東棗莊人開的煤場里,整個煤場空空蕩蕩的,裝運煤炭的機器停著。兩層樓的辦公區(qū)空著,地面上落滿了灰塵,只有一個維修工人在看門,其他人不知去向。
在旁邊的一個煤場,煤場主何印倉正在發(fā)愁,今年以來就沒有生意。據他介紹,這一區(qū)域的煤主要供河南的電廠。“現在電廠壓的價格太低了,發(fā)熱量3700大卡的煤給的價格是每噸100多元錢,這邊的煤炭成本每噸就有300多元。”他說。這個煤場往年能走60多萬噸煤,今年1噸都沒走,不僅是他的煤場,周圍10多個煤場都沒有什么生意。沒有生意做,他很焦急,一方面是3年前建這個煤場投了幾百萬元,現在投資還沒有收回來。另一方面,想上一套幾十萬元的新設備,但想從銀行貸出錢來基本是沒有希望的。
南北交通制約煤炭出省
中源煤炭交易中心董事長王建發(fā)告訴記者,現在西南地區(qū)對陜西煤炭還是有需求的,但受運力的制約,煤很難運過去。
在運能方面,雖然陜西省2013年底相繼開通了西平、西康二線和西寶客專三條線路,通道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,但從運輸需求看,運能不足的矛盾仍將長期存在,要想緩解還需要兩三年時間。
據了解,2014年陜西省煤炭運銷集團等11家年產百萬噸以上煤炭生產企業(yè)的鐵路運輸需求累計超過1.8億噸,遠遠大于西安鐵路局8600萬噸煤炭運量計劃。
除了運力不足外,各省出臺的自我保護政策也制約了陜西煤炭南下。
從西安鐵路局了解到,由于部分省份為了發(fā)展本省經濟和保護本省煤炭生產企業(yè)利益,采取諸如“以電保煤”等限制性保護政策,要求本省電廠必須優(yōu)先采購本省煤炭,否則限制上網,人為增加了市場壁壘。此外,個別路局還對管內重點發(fā)電企業(yè)采取了鼓勵自局裝車、限制分界口接車等措施,給中長協(xié)合同的兌現造成了不利影響。
在韓建華看來,短時間內陜西煤炭市場難有好轉。沿海、沿江部分省份和客戶通過“海進江”等渠道,已經形成相對固定的供應鏈,在價格、運費和質量等方面也不存在劣勢,對內地煤炭的依存度明顯降低,繼而造成陜西省煤炭出省、出局鐵路運輸優(yōu)勢不在。此外,鐵路貨運提價,讓部分客戶產生了觀望心理。國家鐵路貨物運價自2月15日起每噸公里平均提高1.5分,短期內將給煤炭產業(yè)鏈,尤其是下游電廠帶來一定壓力。